水质TOC检测方法(水质TOC和COD有什么关系)
作者:霍尔德仪器 更新时间:2025-07-18
TOC的全称是“总有机碳”,可以较全面反映饮用水中有机污染程度,水的TOC值越高,说明水中有机污染物含量越高,所以TOC又被称为水中的PM2.5,更能反映水质的综合水平。目前国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已将TOC列入饮用水监测常规项目,我国虽然在1991年就发布《水质总有机碳(TOC)的测定非色散红外线吸收法》(GB13193-91),并于2006年将TOC纳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5749- 2006)检测项目中,但至今TOC检测仅在一些大中发达城市中被开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不管是监测范围还是监测频次都远远落后。
TOC的检测方法非常多,有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湿法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紫外法等等十余种方法。今天我们主要介绍三种方法:
1.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又分为差减法和直接法两种
差减法的原理是将一定体积的水样和氧气分别导入900度的高温燃烧管和150度的低温反应管中,高温燃烧管的水样在催化剂和氧气的作用下,有机化合物转化为二氧化碳;低温反应管的水样受酸化而使无机碳酸盐分解成二氧化碳。无机碳酸盐和有机化合物生成的二氧化碳依次进入非色散红外线检测器。由于一定波长的红外线被二氧化碳选择吸收,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二氧化碳对红外线吸收的强度与二氧化碳的浓度成正比,所以可以测量水样中的总碳TC和无机碳IC的数值,然后用总碳减去无机碳的差值,就是总有机碳TOC的数值了。
直接法的测试原理是将水样加酸,酸化为pH值小于2,通入氮气曝气,使无机碳酸盐转变为二氧化碳并被去除。再将水样注入高温燃烧管,便可直接测得总有机碳。
2.湿法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原理是在氧化之前用磷酸处理测试的水样,去除无机碳,然后测量TOC的浓度。
3.紫外法
原理是水中一些有机物在254nm波长的紫外光下的吸光度和水中的有机碳数量呈线性关系,所以可以通过紫外线光谱的吸光度来测量总有机碳TOC的浓度,紫外法由于具有快速、不接触测量、重复性好等优点,这种测量方法在最近几十年得到快速发展。
水质TOC和COD有什么关系呢?TOC的测定是采用燃烧法,能将有机物全部氧化,因此常被用来评价水体中有机物污染的程度,结果用水体的有机碳的含量来表示,与氧的消耗无关;COD是用消耗的氧来表示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是有机物相对含量的指标之一。从理论上讲COD是用消耗的氧(O2)表示耗氧量,TOC是用碳(C)表示耗氧量,两者的比例为O2/C=32/ 12=2.7,但计算值会略低于理论值 ( 2.7)。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