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臭和味的测定方法(生活饮用水臭和味标准)
作者:霍尔德仪器 更新时间:2025-07-23
水质的“臭和味”是饮用水水质的重要感官性状指标之一,它不仅影响消费者的接受度,还可能指示水质污染或潜在健康风险。
一、臭和味的定义与来源
臭和味是指通过人的嗅觉和味觉对水体的感知,是水质不良的标志之一。清洁的天然水通常无臭无味,但一旦受到污染或处理不当,就会出现异味。臭和味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
1.天然因素:如藻类繁殖(如蓝绿藻)产生的腥臭、腐殖质产生的霉臭、硫化氢等溶解气体引起的臭味。
2.生物来源:微生物活动、有机物腐败、藻类死亡后的厌氧发酵产物等。
3.工业污染:工业废水中的化学物质(如酚、石油、氯化物等)进入水体,产生特殊气味。
4.消毒副产物:饮用水中常用的消毒剂(如氯)在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消毒副产物,如三卤甲烷、一氯胺等,这些物质具有强烈的气味。
5.管道问题:如P型弯头干涸、死胡同水龙头等,可能导致管道中细菌滋生,产生异味。
二、臭和味的测定方法
臭和味的测定主要依赖于感官分析,即通过人的嗅觉和味觉进行判断。常用的测定方法包括:
1.嗅气尝味法:将水样置于锥形瓶中,分别在20℃(冷法)和60℃(热法)下进行嗅闻和品尝,记录其气味和味道的特征及强度。
2.嗅阈值法(稀释倍数法) :将水样逐渐稀释,直到分析人员刚刚能闻到或尝到气味时的最低浓度,即为嗅阈值。这种方法适用于对人体健康无害的水样。
3.感官分析小组:由专业人员和未经培训的消费者组成评估组,通过集体感官分析判断水的臭和味,这种方法比仪器更灵敏。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明确规定,饮用水不得含有异臭和异味。此外,美国EPA、德国、日本等国家也有相应的水质标准,对臭和味的限值进行了规定。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