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总氮超标要怎么控制(总氮控制方案分析)
作者:霍尔德仪器 更新时间:2025-07-18
在水处理中经常能碰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低C /N比的水质,出水总氮不达标,应该怎么控制?”这种问题在于小城镇的市政管网不完善,或者说进水被雨水稀释过,导致进水负荷较低,也是很多人经常会遇到的一种情况。在这种水质下,往往会出现污泥老化现象,出水的总氮指标也不合格。这个时候如果采取延长污泥龄的措施来控制氨氮,就会导致异养菌进一步减少,从而加剧硝化菌的流失。那么遇到这种低C /N比的水质,一般经验丰富的高手是怎样去控制总氮指标的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总氮调控的几个关键参数:
1.缺氧区停留时间;
2.污泥龄;
3.内、外回流比;
4.碳源的选择和投加;
这里重点说一说内回流比和碳源投加。内回流如果过低,硝态氮不能回流到缺氧区,反硝化反应就没办法正常进行,这个时候缺氧区的外加碳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就会进到好氧区,被好氧区的异养菌所消耗,这样就白白浪费了碳源,还消耗了溶解氧。内回流如果过高,就会把好氧区的溶解氧带到缺氧区,破坏了反硝化所需要的缺氧条件。
在进水碳源不足时,需要选择合适的碳源进行投加,并且为了节省成本,需要想办法尽可能降低碳源投加量。
举个例子:“对于进水COD100mg/L,氨氮25mg/L,TN30mg/L的废水,如何控制总氮指标呢?”
首先我们对这类废水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得到4个信息:
1.一般出水COD会在20~30mg/L,TN在20mg/L左右,氨氮小于1;
2.生化系统的DO大于2mg/L,而且一般远远大于2mg/L;
3.需要额外投加碳源;
4.污泥处于老化状态。
那么再来分析总氮控制方案:
1.计算脱氮效率,以出水总氮12mg/L计算,则脱氮效率是60%;
2.计算内回流比,按100%外回流比计算,得出内回流比为50%;考虑到内回流泵开启时,最低也达到了120%的回流比,远远大于50%,可想而知,大量的溶解氧就会被带回到缺氧池,所以不考虑开启回流泵。
3.DO的控制。在低负荷的情况下,DO并没有很好的控制方案。
4.碳源投加。对于低负荷废水,优先选用产泥量大的碳源,综合考虑成本后,选择液体葡萄糖作为碳源。
5.按照理论来讲,碳源一般会投加在缺氧区,但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我更建议把碳源投加在厌氧区,这样在消耗完回流带来的溶解氧后,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反硝化。
对于总氮调控的逻辑,大原则是要让缺氧区保持良好的条件,控制好缺氧区出水的总氮浓度,就相当于是控制了出水的总氮浓度。而控制缺氧区出水的总氮浓度,实际上就是控制缺氧区的硝态氮浓度、DO浓度以及投加合适的碳源。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