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COD的发展过程(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COD的优缺点)
作者:霍尔德仪器 更新时间:2025-07-18
国外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COD的研究。1962年,Garnett和Cox设计开发了利用紫外线检测酚类污水中有机物浓度的仪器。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单波长法
单波长吸光度法的原理是利用绝大多数有机物在254nm波长有较大吸收的特性来测量水样吸光度,首先测量几组COD浓度已知水样的吸光度,通过测量值拟合出吸光度与COD值之间的回归曲线,即标准曲线,然后将该曲线保存。测量未知水样时,通过测得的吸光度值,找出标准曲线上对应的COD值,即为该水样的实际COD值。
2.双波长检测法
双波长法是在254nm波长的基础上加入了546nm可见光作为补偿,双波长分光光度计的光路,将同一光源发出的光分成两束,分别经过两个单色器,得到两束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利用斩光器使两束光以一定的频率交替照射同一吸收池,然后被检测器接收。信号送往处理系统,将两个波长的吸光度差值计算出,吸光度差即与被测样品COD浓度成正比
3.全光谱法
全光谱法是从光源发出的发散复合光经过聚光透镜和狭缝后由准直透镜变成平行光,光栅对平行光进行色散,光谱聚焦透镜将色散光聚焦,使其成为按波长大小排列的光谱带。波长扫描机制转动光栅,使光谱带中各种波长的光依次从出射狭缝中射出,得到按时间变化的单色光。单色光透过样品池到达检测器,经光电变换后的信号被送往控制电路和信号处理系统得到数字信号,最终经过通讯系统送到PC机,由PC机按照要求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最终的光谱数据图。
4.传统光谱法和全光谱法原理
全光谱法相对于单波长法和双波长法,透镜系统更少更加轻便;对浊度等干扰因素的抵抗能力也较强;检测时间较短,数据时效性更高;由于不同水源有机物吸光范围不同,多波长也减少了单次检测次数和时间。全光谱法的高效和便捷使得紫外分光光度法水质自动检测具备了COD快速在线检测的能力。
通过实际检测结果分析表明,紫外分光光度法较国标法,检测COD结果稳定性更好,且准确性较高,检出时间快。同时紫外光分光光度法可自动检测水质,一秒一个的高密度数据能更快发现问题区域,不会由于采样的空白时段而错过管网水环境变化。
但是紫外光分光光度法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例如水的浊度,以及存在不吸光的有机物如乙醇等,会干扰COD检测结果;同时水质变化较大的水环境也会导致COD检测结果出现很大的误差。故一般使用紫外光分光光度法水质自动检测的地方主要为污水厂进出水,河道,管道下游关键节点。且基于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结果目前还没有被国标承认,COD数据结果主要用于管网变化的辅助参考,准确的检测结果还需通过国标法来实现。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