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消毒方法有哪些(饮用水消毒方法该如何选择)
作者:霍尔德仪器 更新时间:2025-07-18
饮用水消毒的目的主要是消除或杀灭水质环境中的病源微生物,以切断传染病的病源及传播途径,预防和防止传染病发生。传统消毒技术采用氯消毒,但是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氯消毒过程中产生的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等不断被检测出来,同时氯消毒技术对杀灭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效果不明显。为杜绝水质传染病及保障身体健康,生活饮用水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技术处理,选择合理的消毒工艺,对水中细菌及杂质进行充分的消毒处理,提升处理成效,保障生活饮用水安全。
目前我国的饮用水消毒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饮用水消毒技术包括:氯气消毒、次氯酸钠消毒、二氧化氯消毒、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等。
1.氯气消毒
原水中消毒副产物前体物含量较低,在满足消毒需求的氯气投加剂量下,卤代烃、卤乙酸、三氯乙醛等氯消毒副产物的含量及相关水质指标能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或者采取措施后上述水质指标能够达标的水厂,可选择氯气消毒。
2.次氯酸钠消毒
次氯酸钠与氯气有基本相同的消毒机理和消毒效果,饮用水原水水质可采取氯气消毒的水厂,或对安全要求较高的中心城区,亦可采用次氯酸钠消毒。
3.二氧化氯消毒
满足下列条件的饮用水水厂,可采用二氧化氯消毒:
(1)原水水质较好,在满足消毒需求的二氧化氯投加量下,消毒副产物亚氯酸盐和氯酸盐含量能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
(2)水厂供水范围内的配水管网没有大面积采用PE管道。
4.臭氧消毒
饮用水原水存在贾第虫和隐孢子虫等难以被含氯消毒剂灭活的病原微生物的水厂,可采用臭氧消毒。
5.紫外线消毒
饮用水原水存在贾第虫和隐孢子虫等难以被含氯消毒剂灭活的病原微生物的水厂,亦可采用紫外线消毒。
当饮用水原水中铁、锰含量较高,采用二氧化氯消毒亚氯酸盐或氯酸盐存在超标风险时,宜以高锰酸盐作为预氧化剂去除铁、锰,以二氧化氯作为消毒剂;或者以二氧化氯作为预氧化剂去除铁锰,以氯气或次氯酸钠作为消毒剂。采用预氯化工艺控制藻类和浮游动物的饮用水供水企业,当原水中氯消毒副产物前体物较高,采用氯气或次氯酸钠消毒存在较高的副产物超标风险时,应适当降低预氯化的加氯量,或者采用高锰酸钾、二氧化氯、臭氧等作为预氧化剂控制藻类或浮游动物。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