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嗅味问题发生的原因(藻类对水体嗅味的影响)
作者:霍尔德仪器 更新时间:2025-09-16
气味是评价饮用水水质最直观的指标之一,饮用水中嗅味物质存在的问题一直是水处理行业面临的重要难题。2014年—2023年,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尤其在2019年和2021年达到了高峰,分别为1698篇和4269篇,随后略有回落至2023年的3727篇。这表明水的嗅味问题仍然是水处理研究的一个关注热点领域。
调查显示,我国约80%的水源水、45%的出厂水存在嗅味问题,藻类被认为是造成水体嗅味问题的重要原因。《2022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开展营养状态监测的204个重要湖泊(水库)中,富营养化湖泊水库占比近30%。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剧,藻类过度生长不断分泌产生各种藻源性嗅味物质导致饮用水嗅味,严重影响饮用水的质量。
饮用水嗅味问题引发公众对水质的担忧,也对供水安全造成威胁。2023年4月1日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更加体现了对饮用水的嗅味指标的重视,将2-甲基异莰醇(2-methylisoborneol,2-MIB)和土臭素(geosmin,GSM)列入控制指标,并在附录A中列入硫醚类嗅味物质二甲基二硫醚(dimethyl disulfide,DMDS)和二甲基三硫醚(dimethyl trisulfide,DMTS)。饮用水中典型藻源性嗅味物质的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须解决。
藻源性嗅味物质种类繁多,其生成与环境因素、藻类种类及代谢途径密切相关,目前的检测手段在面对复杂水质时,难以准确识别和定量分析不同的嗅味物质。同时,因不同藻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嗅味物质的生成机制和释放规律尚未完全阐明,所以现有的部分去除工艺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处理效率低、能耗和运行成本较高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优化。
上一篇:哪个指标能快速判断水质好坏(水质常规检测指标及范围)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标签: